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為孩子準備跨界的煙火


立法委員 朱鳳芝

當全球競爭推倒了國界,地球變成平的時代,培養孩子擁有可匹配的競爭力焦慮了台灣的家長們。在國會殿堂裡,官員、立委在這方面的發言更是汗牛充棟,從經濟發展、文化創意到多元教育,大家絞盡腦汁,期待建構台灣成為一個具競爭力的國家。在參與這些討論的過程中,我總會關心,我們是否為孩子準備好一個充滿想像的環境嗎?這些軟硬體建設會帶給孩子創意和競爭力嗎?政府還可以做什麼事呢?

參與「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讓我有一種把關心化為行動的感覺,因為這項計畫的充滿了各種想像。計畫的對象是小孩子,所以,他們的回應給我們想像。計畫的媒介是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音樂和西方的小提琴音樂。這些音樂元素將交錯融合在夏令營,沖擊孩子們對音樂的想像。計畫的成員們也是一種想像,從政治藍到政治綠,從漢人到原住民,從基層音樂教師到音樂素人,大家腦力激盪、跨界創意實踐「音樂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認為,在廟堂的夸夸之詞固然有其政治上的影響,但是,一步一腳印推動「想像工程」也是立法委員不能偏廢的工作。盡己所能地投入小孩子音樂成長教育,我有一種心情,像是為孩子準備一場跨界的煙火,等待他們點燃創意的火花。

用小提琴玩音樂


大象弦樂團 張宛誌

為了規劃今年的「山與海音樂夏令營」,我到台東部落訪查,原來,我十多年來一直努力推動「音樂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早已是原住民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種型態。

在旮亙音樂園區中我看到少多宜團長將阿美族已失傳的傳統樂器,藉由部落耆老口述或古書記載重新製作樂器,並加以改良後教導給第一批團員,第一批教會第二批,第二批再教會第三批,以此方式傳承。學習方法則是先傳唱將旋律記在腦海裡,再由大小孩帶小小孩敲打樂器,一句一段不斷重複練習到熟記,且很快的在三週內能達到一同合奏的能力。在建合部落,我得知,玩樂器讓孩子們有凝聚力,開始能離開網咖的吸引力專注於課業,他們在煩重的課業之餘,藉由玩搖滾樂團紓發壓力。

我們一再強調的音準訓練,他們透過歌唱將聲音的感覺牢記在耳朵裡,我們須透過節拍器反覆練習的節奏感,他們透過敲擊樂器的身體律動直接感受音樂中的強弱拍。我深刻體會台北都市的孩子們是學音樂-學習演奏樂器,而原住民部落的孩子是玩音樂-藉由隨手可得的樂器(包含人聲)玩音樂。

因此我們有了推動「山與海音樂計劃」的構想,將台北的學習方法教與原住民部落,而原住民部落的音樂學習精神傳遞到台北,落實「音樂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以下的兩段音樂是我們在六月十四日「山與海音樂計畫」記者會的教學示範,參與的孩子有大象兒童弦樂團、旮亙兒童樂團,指揮是陳志中老師以及還有奧福協會理事周逸萍老師。

泰雅族搗米歌的示範


台北缺了玩音樂的氛圍


台北市議員 李慶鋒

台北住久了,人們經常會有一些毛病,例如:從台北看天下、台北甚麼都有。最糟糕的病症是,打死不退地相信台北是一個人文薈萃的都市,耍弄文化非在來這裡不可。反映在音樂教育上,台北人會不自覺地相信,台北擁有台灣最好的學習音樂環境。孩子想學樂器,可以為他找來國家級的交響樂團老師,在國家級的表演廳,他可聆聽世界級的音樂大師的絕妙演奏。如果孩子學不好樂器,家長只好感嘆,自己督促不力,再加上小孩缺少慧根,從此,這個家庭與音樂絕緣。

在我當台北市議員的這幾年,能夠有機會反省這個現象,也有更好的視野關注學校的音樂教育。因緣際會,我認識了在台北從事音樂教育的大象弦樂團,言談之間,驚覺台北並不曾擁有最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在過度競爭的學習環境裏,孩子們感受不到音樂合奏的樂趣,在水泥叢林裡,他們聽不到風的聲音,也看不到自然。環繞這些孩子的,只有蒼白的練琴室以及焦躁的呼嘯車聲。原來,台北只提供學習樂器的環境,並不提供接觸音樂的氛圍。

身為「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的主辦單位之一,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正在和一群朋友為了實踐「音樂生活」教育理念而努力。我們認為,小孩對音樂的想像是無限的、跨界的。要引爆孩子們的想像力,我們要為他們準備一個玩音樂的氛圍。這也是我能為台北做的事。

在音樂裏,相遇


贈琴人:洛奇提琴公司 林孟賢

四月悶熱的午後,在大象音樂中心,遇見熱心的黃先生,聊起讓小提琴與原住民音樂結合的演奏計劃。在他熱心的解說「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的時候,我回想起,求學的那段遊訪宿營於那美麗的山與海之間的感動時光。我是一個小提琴演奏者,當拉出的琴音迴盪在山谷和著原住民的快樂歌聲,至今我仍無法忘情那段合奏。

每一件提琴都有她獨一無二的音色與特質,而每位演奏者,也有自己的演奏習慣、不同的學習過程、肢體結構的差異、以及對於音樂獨特的詮釋與感受。我是一個提琴供應者,就是要投注所有熱情與精力,促成人和琴之間難得的邂逅,就像是山與海在音樂裡相遇。

捐出一百把小提琴給「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我感到非常高興,終於,可以將我當年的感動分享給大家。提琴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幾百年來,伴隨著松木與楓木的振動,唱出大自然的歌聲,在今年夏天,台灣的東部,和著原住民強烈具有生命力的打擊樂器,譜出一首生命之歌,將是今夏,會讓人將回憶留下的一件好事。

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

原住民協會理事長 孫大川教授

「山與海音樂成長計劃」就是結合小提琴的現代音樂教學法與原住民部落的音樂傳承方式,讓原住民部落「玩音樂」的學習精神傳遞到學提琴的小孩,落實「音樂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緣起

今年三月初春時節,偶然的機會與大象弦樂團的學生家長黃建興先生閒聊時,他提到暑假時帶孩子參與台東建和部落舉辦之夏季海洋音樂會活動,發現原住民的孩子沒有學習音準節奏的困擾,樂器就像他們的玩具隨手取得即可玩出音樂。似乎是台北都市的孩子所欠缺的部份,因此,大象弦樂團決定帶孩子們深入到台東部落感受不同的學習環境。在山海文化雜誌社林宜妙小姐的引介之下認識了台東旮亙樂團少多宜篩代團長,便開始逐步討論並規劃五天四夜音樂夏令營。

在規劃夏令營與音樂會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進一步交流兒童音樂教育的想法。發現原住民族的音樂活動幾乎以歌唱為主,無論形式或內容都達到豐富、複雜的層次。但是,原住民的學習模式沒有完整的記譜法,即興創作的個人風格強烈,因而無法以寫譜記錄方式傳承,造成傳統音樂之美無法在新生代的原住民身上廣為流傳。而且,台灣原住民族的器樂發展,或許因就地取材的有限,並不如歌唱藝術的精彩。現代的原住民青少年大多是自行摸索學習吉他做為伴奏樂器,這也限制了他們對音樂的想像。而在台北都市的音樂學習模式則又太侷限於演奏樂器的技巧,缺乏領略單純學音樂的喜樂。都市的孩子們,在日積月累的學習及練習下技巧愈加精進,但對音樂的感情並不深刻。經過多次與大象弦樂團熱絡的討論之後,使我們有了推動「山與海音樂成長計劃」的構想,隨後,海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朱鳳芝委員、台灣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李慶鋒議員也熱情地參與這項計畫。最感人的是洛奇提琴公司林孟賢董事長得知這個計畫時,慷慨地捐贈一百把小提琴餽贈原住民部落的學童,支持並呼應我們這一群人的理想。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我們期許:

將一百把小提琴種在音樂最肥沃的土壤,讓原住民孩童有機會學習小提琴!

將小提琴餽贈到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透過計畫提供部落孩童小提琴的教學師資,讓部落的原住民孩童有機會接觸小提琴,計劃於三年內培養五個部落弦樂團。

以原住民傳統樂曲為基礎,開發多媒體音樂基礎教材!

彙整原住民族的傳統童謠或民謠等相關素材做為主要課程內容,結合與原住民族的音樂生活原理相同的奧福音樂教育方法作為引導,開發多媒體音樂基礎教材,進行教學課程。

進行部落巡迴教學及經驗交流,培訓在地師資!


部落在地音樂師資的參與,是本計畫得以長期運作的動力與資源。藉此計劃的巡迴教學與經驗交流,一方面推展以原住民樂曲為基礎的音樂教材,將原住民的音樂元素與小提琴之教學結合;一方面培訓在地師資,共同耕耘原住民音樂學習的環境。

每年舉辦音樂夏令營,辦理年度音樂會!

藉由音樂夏令營的辦理與音樂會的發表,讓都會孩童與部落孩童們分享音樂的學習經驗,交流情感,豐富音樂想像,激發彼此音樂的創意與天賦。

重現原住民樂舞文化的精神,深耕台灣音樂的未來!


對沒有文字的原住民而言,樂舞其實是原住民用身體和音韻為載體,傳遞並紀錄自己文化和族群記憶的文本,有宗教的層面,有文化傳遞的功能,有凝聚部落意識的力量,更有人格陶成的意涵。期勉透過本計畫的實施,讓部落的新生代在音樂的學習中,陶養人格,在音樂的學習中成長,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重現原住民樂舞文化的精神,並將這樣的音樂能量傳遞到每個學琴的小孩身上。

最後,讓我們現在閉著眼睛想像,一個原住民的小孩用過去被認為是貴族樂器的小提琴演奏出來的原住民音樂,不是巴哈或莫札特的音樂,而是布農族或排灣族的古調,多麼在地化的聲音啊,巴哈、莫札特地下有知,一定會很驚訝,人間還可以有這樣的音符表現,一定驚喜莫名。聽到大象的老師們努力試著用原住民的歌謠編寫小提琴練習譜,ㄧ定也有很多人會驚訝於我們居然也可以發展出這麼在地的小提琴教材,而ㄧ個都市漢人的小朋友到部落與原住民的小朋友用音樂真誠相遇,這會造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文化的未來?這都是我們可以共同編織的夢。另外,這個計畫雖然用小提琴做為學習的主軸,但是就像這次我們看到旮亙樂團和大象的合作,部落不完全是被動受教的,部落擁有的各種音樂元素,比如歌聲、敲打樂器,還有許多族人已經可以運用的管樂器、手風琴、吉他,甚至舞蹈,都可以增添這整個音樂學習相遇的想像,共同合奏、創造出音樂的多元性。此次,讓我們從花東出發,在山與海的懷抱中,藉由音樂的學習與成長,共譜台灣文化和心靈的美好。